因时因势,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整合力量、全力抗击疫情,这是很大的挑战;在疫情形势趋缓后,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也是很大的挑战。”
——习近平
“中国采取有力的措施已经避免数十万人的感染。”
2月24日晚,北京,在结束对中国为期9天的考察后,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这样评价。
就在这天早些时候,原定于3月3日和3月5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会期宣布推迟。这一罕见的举措,透射出非常时期的非常挑战。
武汉和湖北,尚有近万名重症患者命悬一线。“生命至上”,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救治工作的巨大考验。
“对重症、危重症病例要集中救治、全力救治”,“对患者特别是有亲人罹难的家庭要重点照顾”,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须臾不忘。
病例基数大、尚无特效药、病情变化快……习近平总书记把救治工作作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多次实地考察、调研指导。
总书记走进北京地坛医院,了解新冠肺炎感染者住院诊疗情况;视频连线武汉市重症患者收治医院,对广大医护人员致以慰问、提出要求;专程前往武汉火神山医院,为患者加油,为医护人员鼓劲儿。
最终降伏病魔,需要更多“硬核”手段。
战“疫”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提出要求。针对疫情容易反复、变化莫测的情况,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准备。
8天内判定病原体;16天内完成检测试剂盒优化,核酸检测能力从每天300人份提升到2万人份;国家版诊疗方案“迭代”七版;5种新冠病毒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科研人员设立专班,挂图作战,争分夺秒,不眠不休。
从筛选万余种药物到确定有效诊疗方案,从总结“三药三方”到采用恢复期血浆等治疗方式……每一项科研部署,党中央都关注支持;每一步重大突破,总书记都详细过问。
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军事医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他强调:“当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科学,是举国战“疫”的治本之策;统筹,是危机治理的制胜之道。
当流动的中国按下“暂停键”,一系列现实问题和潜在影响迎面而来:
为减少人员流动、阻断病毒传播,延长春节假期不失为一项合理而必要的决策。然而,节后复工每延迟一天,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就将损失1500亿元。
疫情阻断的时间越长,经济社会重启和复苏的难度越大……
疫情要管死,经济要放活。天平的两端,都重压如山。
2月3日,疫情防控最吃劲时,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疫情特别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兑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承诺,没有退路!
2月23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一场特殊的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面对全国17万名县团级以上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坦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整合力量、全力抗击疫情,这是很大的挑战;在疫情形势趋缓后,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也是很大的挑战。”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乎生计。
从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到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从确保“员工回得来、原料供得上、产品出得去”到确保农业生产不误农时,从守住“米袋子”、守好“菜篮子”到畅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很多乡镇干部说,就连做好今年春耕生产,习近平总书记都牵挂在心,作出重要指示。
春风和煦,大地染绿。
卫星遥感图片中,春天的中国,正在亮起来——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占中国经济总量超过40%的三大城市群,灿若星河的灯光下,每天数十万家商铺恢复营业,成千上万家制造业企业复工运行。
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中,春天的中国,正在跑起来——
从沿海到内地,货运车辆奔跑轨迹组成的运动线条,正在成倍增长。一条条流动曲线,蕴藏着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无限活力。
3月19日13时24分,G4368次列车缓缓驶离荆州站。一趟趟“开往春天的列车”,满载着“搭把手、拉一把”的关爱之情,陆续安排4万名湖北籍务工人员赴粤返岗务工。
就业出台“关爱”条款,审批实现“远程衔接”,更加精准有效的调控政策给市场吃上“定心丸”,税收减免给企业注入“强心剂”……中央各部门密集出台新举措,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多“暖色调”。
分批分次复学复课,定制返程复工专列,统一“健康码”放心出行,分时预约复苏旅游……全国各地积极应对新变化,让中国社会尽快回归“正常态”。
工厂车间,生产忙碌;山乡田野,春耕正忙。
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深度贫困县正安脱贫摘帽。这标志着遵义实现整体脱贫,812万老区人民告别贫困历史。
3天后,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令:
“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江南春雨,润物无声。浙江宁波,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复工复产的一线工人中间,叮嘱大家“既要保证生产任务,还要保证身体健康”。
面对着中小企业负责人期盼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已经出台了一套政策组合拳,随着形势变化还会及时进行调整,推出更多针对性措施”。
4月22日,傍晚时分,华灯初上。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正在西安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实地了解“夜经济”恢复经营情况。
总书记强调,要在科学防控疫情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商复市,努力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开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第六次地方考察,勉励山西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收放自如,进退裕如,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信心,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中国是个大国,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
有外国网民感慨,面对空前的疫情,14亿人口,水不停、电不停、供暖不停、通信不停、物资供应不断,社会秩序不乱,中国做到了!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面对境外疫情发展造成的市场动荡、国际经贸活动受到的严重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坚定宣示中国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的决心,一方面积极鼓励国内企业抓住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契机。
因时因势,有力有序。千军万马,指挥若定。
重大投资项目开复工提速、外出农民工规模恢复到往年的九成左右,“云服务”“云经济”绽放异彩……中国经济社会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难点堵点快速打通,广袤大地孕育新的希望。
4月8日零时,历经76天的“封城”坚守,英雄的武汉正式重启。
在这具有标志性的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4月17日,中国公布2020年首季经济数据。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3月份以来,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好转,4月份工业增加值和出口增速由负转正。疫情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中国经济展现巨大韧性。
当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4月29日,全国两会将要召开的消息传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这一举世瞩目的盛会,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稳健驾驭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